声乐专业   |   舞蹈专业   |   美术专业   |   器乐专业   |   理论部 在线报名

专业介绍

Professional

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美学思想

2017/6/2 10:05:23 | 浏览次数:

   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代,这一时期,周天子势微,诸侯争霸,是一个充满血腥恶战的时代。这一时代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,它的辉煌表现在"百家争鸣"、"士阶层的崛起"等方面,它使周的正统礼乐走向"礼崩乐坏"的末途。所谓"百家争鸣"是指各派诸子发表不同学术观点的文化现象,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舞美学思想学派有:儒家、墨家、道家。
第一.儒家学派。主要有3位代表人物:
(1)孔子。孔子重视乐的学习,常把乐与人的道德伦理观念的"礼"相提并论。他在《论语•泰伯》中说"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"强调乐的重要性。孔子反对对礼乐制度的背弃行为。在《论语•八佾》中有两条记录,一是大夫身分的鲁国季氏竟然"八佾舞于庭"(八佾舞是天子的乐舞),大夫等级只能用六佾或四佾,他用"八佾"便是僭越。另一是鲁国的三家大夫孟孙、叔孙、季孙在祭祀时唱了《周颂》中的诗乐《雍》,违反了周礼,孔子批评说:"‘相维辟公,天子穆穆',奚取于三家之堂?"他反对"僭越"礼教的行为。孔子是一个懂音乐的哲学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他最早提出了艺术的审美问题,他认为乐除了给人以美感之外,还必须对人进行道德观念的教育,也就是教会人们认识美与善的关系问题,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对乐舞《韶乐》和《大武》的评论中。他认为《韶乐》是美与善高度统一的典范,它尽善尽美,不仅乐舞美,还强调了礼乐政治。孔子在齐国听到《韶乐》时竟然"三月不知肉味",他在《述而》中说此乐舞:"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。"孔子对周武王伐纣的乐舞《大武》的评价是:"尽美矣,未尽善也”(《八佾》)。《武乐》尽管表演形式很美,但思想内容却不是"至德"的作品。因为《武乐》"谓未致太平也"。(郑玄注)孔子强调的善包含"仁"在内,他的文艺观和他的仁学思想有直接的联系。他的美与善的统一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观点。
孔子的乐舞美学虽有合理积极的一面,但他的思想还是很保守的。他对春秋时期出现的"桑间濮上之乐"和"郑卫之音"深恶痛绝:"恶郑声之乱雅乐也"(《阳货》)他坚决地提出:"放郑声,远候人,郑声淫,候人殆"(《卫灵公》)。所谓"郑声"是指地方民间表现爱情的诗乐,孔子认为它扰乱了"雅乐",因此不满。但历史的进程是任何人也阻拦不了,受到拥护的民间乐舞以不可阻挡之趋势蓬勃发展起来。
(2)孟子。孟子是战国时代的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。孟子与孔子相距一百年,这时旧的奴隶制被摧毁,新的封建制开始在各国建立,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,他提出"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",这是思想上的一大进步。在乐舞美学思想方面,他指出:"仁之实,事亲是也;义之实,从兄是也;……乐之实,乐斯二者,乐则生矣;生则恶可巳也!恶可已,则不知足之蹈之,手之舞之。"(孟子《离娄》章句上)孟子在这里论述乐舞产生的原因,他认为乐舞是在服从道德伦理观念之中产生的,他将为礼教政治服务的伦理道德观念与审美情感。士合起来充实他的东之实"的美学思想,在孟子看来:"可欲之谓善,有诸己之谓信,充实之谓美。"(《孟子•尽心下》)他心中最美的乐舞是“仁声”,他认为:“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。”(《孟子•尽心上》)
孟子认为乐舞是从观念中产生的,是唯心主义的,但他的"与民同乐"思想却带有很大的民主因素,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思想。
(3)荀子。荀子是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著名思想家和政论家,他的学术论著代表着先秦时期的最高成就,其乐舞美学思想的学术著作是《乐论》。他继承了儒家的一些乐舞观念,强调"中和之美"。在《乐论》开头,就表明了“乐”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。强调乐与情感的关系是荀子乐舞美学思想的核心。其次是强调"乐”的社会作用,他认为"乐”蕴含着道德内容,再通过情感表现出来,就可以发挥入人、化人、移风易俗等社会作用。荀子的这些思想在乐舞批评史上具有重大意义。
第二,墨家学派。墨家学派的创建者是墨翟,他的思想代表着小私有者的利益,对乐舞采取排斥态度。主张"择务而从事"和"非乐"。他认为乐舞与国无利、与民无利、与发展生产无利。他说:民有三患:饥者不得食、寒者不得衣、劳者不得息。三者民之巨患也。然即当为之撞巨钟、击鸣鼓、弹琴瑟、吹竽笙,而扬干戚,民衣食之财,将安可得乎?墨子认为乐舞百害而无利,所以提出“非乐”。在墨子的乐舞思想中,批判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是对的,但是他否认乐舞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,否认人民对乐舞需要的思想则是错误的。
第三,道家学派的乐舞美学思想。道家学派以老子、庄子为代表,道家乐舞思想与没落的贵族阶级思想意识联系在一起,其思想是消极的,该学派对乐舞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,否认乐舞艺术的作用。
老子即老聃,他的美学观点主要表现在“大音希声”、“虚静”、“复归于朴”等方面。这些思想对乐舞艺术批评、乐舞艺术创作与表演都具有特别的意义。"大音希声"强调"有声"之静。所谓“虚静”,强调排除已有观念的干扰,"静则明,明则虚,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"(《庚桑楚》)的思想,对乐舞艺术创作与表演也有直接影响。"复归于朴"的思想是反对形式主义,主张人复归自然本性,人们对乐的追求也是人的纯朴情感的自然流露。老子说:"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"(十四章)“道之为物惟恍惟惚,惚兮,恍兮,其中有象,恍兮惚兮其中有物。'(二十一章)是对艺术作品提出的审美标准。
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大师,庄子在思想观念中也排斥文化艺术,他认为:擢乱六律,铄绝竽瑟,塞瞽旷之耳,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。灭文章,散五采,胶离朱之目,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。"(《胠箧》)但他也有些论述对艺术创作与表演产生了重大影响,如"言与意""形与神"的观点等。《庄子•外物篇》讲:"言者,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。"庄子这句话在于强调"得意",它的本质在于把握宇宙本体和人生真谛,这一观点对艺术的影响具体表现在:在艺术表现中巧妙利用"得意而忘言"、"言有尽而意无穷"的审美效果,有意识使舞蹈语汇含蓄,增加"言外之意"的境地,给舞蹈欣赏者以充分展示想像的空间,如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戏曲舞蹈。在舞蹈创作活动中,舞蹈语汇是属有象、有限,而观众的审美心理是无形、无限的,舞蹈编导就要准确把握这二者之间的审美机制,努力做到用有限的舞蹈语汇表现无限的"意",给观众营造一个无限联想的心理空间。庄子的"言与意"思想对艺术的审美鉴赏产生了深刻影响。庄子的"形与神"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主流,它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。庄子关于形与神的美学有许多论述,如"女神将守形,形乃长生。"他的这一思想对后世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

相关文章:

分享
上一篇
返回
下一篇

声乐专业 舞蹈专业 美术专业 器乐专业 理论部